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种质资源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战略性资源。作为种业振兴行动的首要任务,2021年,农业农村部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经过3年努力,我国农业种质资源家底全面摸清。
这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农作物、畜禽是第三次,水产尚属首次。覆盖了全国2323个农业县、62.5万个行政村、92万余家水产养殖场户,通过全方位摸排、拉网式普查,新收集农业种质资源53万余份,同步对746份濒危农作物资源开展了抢救性收集保护,发布了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农作物、畜禽、水产优异种质资源80个。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一级巡视员 孙好勤:经过3年艰苦努力,普查各项任务如期完成、圆满收官。全面摸清了资源种类、数量、分布、特征特性等家底,打牢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育种创新的资源基础。
孙好勤介绍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作物品种历经7到9次更新换代,每一次都是从资源上先突破,种质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必须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当务之急是开展资源普查,摸清资源家底。
孙好勤: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进一步用好普查成果,对新收集资源开展精准鉴定,挖掘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抗病、节水节饲等品类更加丰富的优异资源,推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从源头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实现区域 物种全覆盖
记者了解到,此次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做到了应查尽查、应收尽收、应保尽保,实现了区域全覆盖,物种全覆盖。
据了解,本次普查,北到黑龙江的漠河、南到三沙群岛、东到浙江的舟山,西到帕米尔高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全覆盖,物种全覆盖。
农作物方面,完成了2323个县的普查和679个县的重点调查,其中有332个县为首次收集资源的县,新收集种质资源超过13.9万份,超出任务数3.8万份,87.5%是地方品种,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农家种土品种,历史悠久、类型丰富、基因优异。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旭:侗族姑娘节必须要有的乌米饭,一种香禾糯大米,这次找到了。还有我们在三沙找到了半野生棉花,在西藏找到了海拔4800米还在种的青稞种子,这些种子都费了好大劲找回来,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
畜禽方面,覆盖了全国62.5万个行政村,共采集制作畜禽遗传材料107万份,第一次全方位查清了青藏高原区域的畜禽遗传资源状况,填补了空白。
水产方面,覆盖了全部92万余家养殖场户,采集制作遗传材料12万份,掌握了全国范围内的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状况。
据了解,本次普查首次将普查和保护同部署同推进,对濒危资源立即开展抢救性保护,确保资源不丢失;首次对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和蚕遗传资源进行全面普查;首次对所有畜禽遗传资源以及蜂和蚕、水产养殖资源进行特征特性评估和生产性能测定。
记者探访“种子银行”国家作物种质库
普查所收集来的种质资源最终都被存到了国家作物种质库,这里也被称为是“种子的挪亚方舟”。这也是全球容量最大的作物“种子银行”。一粒种子如何获得“身份证”,又是如何成为“国家队”的一员?
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种子第一站来到了资源接收分发室。这批全部都是薏米种子,在工作人员手中,很快被进行了编号并且进行了分装。
总台央视记者 陈烨炜:虽然这里全部都是薏米的种子,但是不同品种的外形不一样,吃起来的口感也会不一样。每一包就代表着一个品种,这些种子下一步就会被分发到各个专业库进行繁种。
要正式进入国家库可不简单,被收集来的种子因为数量少也可能重复等问题,需要被分发到专业库再考察性状,排除重复性后才有资格接受下一步的“入库考验”。繁育后的过关种子第一站到达的就是国家库的接纳室,等待它们的是一系列的“体检”。
国家作物种质库保存团队首席研究员 辛霞:这颗种子有一个非常巨大的成虫在里边,虽然这粒种子外观上看上去非常完整,但像这样的种子它不应该进库。
经过层层筛选,不好的种子被剔除以后,还要面临发芽率的检验。
目前,国家作物种质库已经开始通过扫描种子的光谱数据信息,根据种子的发芽率建立模型,做快速无损智能检测。
辛霞:不光是入库的时候种子有活力,我们还会不停地抽测,保存10到20年,我们会把种子从库里拿出来,去做生命活力的检测。
过五关斩六将,剩下最后的优秀“队员”就可以正式入库,在经历了多重检测后,合格的种子会进行干燥,计量计数,分装密封后,将会被保存在-18℃的低温库中。
试管苗库 超低温库 DNA库 保存农业种质
除了低温库,国家作物种质库还有试管苗库、超低温库和DNA库。
没有种子或不适合用种子保存的作物,其中便于培养成为微型植株的种质资源就保存试管苗库中,一些则在超低温库的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罐中保存组织器官。一些珍贵的种质资源,同时还会提取DNA,保存在零下80摄氏度的冰箱中。此外,普查采集制作的畜禽及水产胚胎等遗传材料也以超低温库等方式实现妥善保存。
分发共享 提高种质资源利用率
据了解,目前,国家作物种质库已经保存了150万份种质资源,保存能力位居世界第一,可以满足今后50年的需要。那么,又该如何提升种质资源利用效率?
在国家蔬菜种质资源中期库,记者看到,这里第三次资源普查上交给中期库的种质资源,被分类分区域地编目入库,部分根据产业和育种的需求分发种质资源,支撑各类科研项目。
据了解,第三次普查对育种家如何从国家级库(圃)申请共享资源做出单独规定,确保所有法人和自然人都能实现资源共享。还发布了可供利用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目录。此外,还上线运行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系统。申请者可以快速查询相关信息,并通过网上便捷申请,提高了资源分发效率。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旭:要把这些资源含有的优异性状挖掘出来,把可利用的材料共享起来,把特色资源开发出来,我们的任务才能完成,要靠这些资源支撑我国种业发展以及农业生产和科研单位的基础研究。
据统计,近几年国家级库(圃)每年分发资源都在10万份次以上,服务各类育种创新主体超过1500个,展示具有利用潜力优异资源1.2万份左右,为支撑我国科研育种、重大种业成果产出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种质资源保障。
来源: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26号恒华国际商务中心A座807室
电话:(010) 82106672
邮箱:csiachina@126.com
京ICP备19044408号-1
技术支持:巨耀网络
版权所有:中国大豆产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