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官网!
时政要闻current politics

中共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党领导百年粮食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与重要启示

更新时间:2021-12-29 17:03:29 点击次数:1687 次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决不能在吃饭这一基本生存问题上让别人卡住我们的脖子。”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推动粮食事业发展,解决了千百年困扰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谱写了粮食安全的壮丽新篇章。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才能解决好中国人自己的吃饭问题。以史为鉴,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扛稳管好“大国储备”和“天下粮仓”的政治责任,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党领导百年粮食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

回顾百年粮食改革发展史,从食不果腹到丰衣足食,从“国无三日蓄、家无隔宿粮”到库存充裕、物阜民丰,从“谁来养活中国”的百年之问到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我们党领导粮食事业改革发展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

(一)百年粮食改革发展史是一部忠诚担当的历史。回首百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粮食人爱党爱国,始终以稳定粮食供给、保障粮食安全为己任,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奠定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解决根据地粮食供应严重困难,我们党不怕牺牲、克服万难,采取发动群众筹集粮食、打土豪没收粮食、建立统一战线获取粮食等多种方式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如农民自卫军总指挥袁文才为工农革命军提供几千担军粮,何长工发动群众没收地主林凤和家的全部稻谷,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党带领人民群众,半个月时间昼夜不眠,筹集了8万多将士7天的口粮,缓解了军民粮食供需的重大矛盾,有力保障根据地军需民食,集中物力支援革命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以浙江余杭粮食干部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粮食人,艰苦创业,艰辛探索,灭鼠保粮、虫口夺粮,创建“四无粮仓”。河北柏乡粮库,坚持走改革路、打创新牌,爱粮敬业、诚信担当,在粮食管理、科学保粮等方面创下10项全国之最。河北玉田粮库,咬定艰苦奋斗的信念不动摇,“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在保障供应、防灾备荒、服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实行党政同责,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储备能力、流通能力建设,逐步建立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我国用占全球不到10%的耕地、6.5%的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养活了近20%的人口,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全力做好粮食保供稳市,在大战大考中经受了现实考验,体现了粮食人的忠诚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

(二)百年粮食改革发展史是一部心系人民的历史。回首百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粮食人始终牢记党的性质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被废止,终结了沿袭两千年之久的“皇粮国税”,实现了由“种田纳粮、天经地义”到“种粮免赋、国家补贴”的历史性跨越。201312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悠悠万事、吃饭为大。2020523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深情回忆在陕北黄土地上的一段往事,他曾饿着肚子问周围的老百姓,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日子算幸福生活?老百姓讲了几个心愿:第一个目标是希望不再要饭,能吃饱肚子;再进一步,就是能吃上纯高粱米、玉米面;第三个目标是,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解决好群众吃饭问题,是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为民造福、扛稳重任是强粮兴粮的初心使命。在党的领导下,经过百年不懈努力奋斗,成功解决了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2020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粮食人均占有量稳定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上。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建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5400多个,基本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全面提升1500多个质检机构功能,5万吨以上产粮县覆盖面提高到60%;扶持389个“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和1200多个示范企业,遴选236个“中国好粮油”产品,直接带动增加优质粮食逾5000万吨,满足人民群众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的诉求。

(三)百年粮食改革发展史是一部自力更生的历史。回首百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粮食人为解决粮食问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扫荡,国民党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发展生产,自力更生”运动、“大生产运动”和“丰衣足食”运动,特别是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展的军垦屯田,经过3年奋战,在缺乏生产资金和生产工具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把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成为大生产运动的模范。毛泽东指出:“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

正是依靠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我国粮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粮食总产量逐步增加,到1978年超过6000亿斤。党的十八大以来,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谷物自给率超过95%,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粮食储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粮食储备体系逐渐建立完善,政府粮食储备数量充足,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宏观调控能力逐步增强,粮食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改善仓储基础设施,实施粮安工程,新建、改造和提升了一批仓储设施,全国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8亿吨,仓储条件总体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粮食物流骨干通道全部打通,公路、铁路、水路多式联运格局基本形成,粮食物流效率稳步提升。粮食应急体系逐步健全,在大中城市和价格易波动地区,建立了1015天的应急成品粮储备,在应对地震、雨雪冰冻、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正式发布《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集中展现了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成就,系统宣示了我国粮食安全的政府立场和政策主张,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反响。

(四)百年粮食改革发展史是一部开拓创新的历史。回首百年,粮食事业始终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逐步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粮情的粮食流通体制和粮食产业发展体系,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稳步放活粮食经营。1979年实行超购粮食加价和调减征购基数,开始放活粮食流通。1985年取消统购制度,形成了合同定购的计划价格与议价收购的随行就市价格并存的“双轨制”。1993年,放开粮食统销,粮票退出历史舞台。1995年,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实行“两条线”运行,粮食政策性和经营性业务分开。19962003年,实行敞开收购、顺价销售,实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价格和市场,提出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粮食人不断推动粮食安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推动粮食宏观调控逐渐向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方向转变,我国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储备基础和实力不断增强,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党领导百年粮食改革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百年实践波澜壮阔,纵观我们党领导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光辉成就,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

(一)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粮食事业的一切成就,最根本的就是党的坚强领导。实践证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牢牢把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正确方向,是解决“吃饭”问题的根本保障。我们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把解决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奋进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坚持和加强党对粮食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变化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牢牢把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二)坚持人民至上,把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贯穿到粮食事业发展全过程。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为业者护航,千方百计维护种粮农民利益,以农业投入、价格支持、财政补贴、金融保险为重点的多元化支持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积极帮助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的消费升级需求。同时,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揭开农村经济改革序幕的小岗村“大包干”,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成为我们党农村政策的重要基石。奋进新征程,我们必须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进一步抓好兴粮之策、惠农之道、利民之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将粮食安全各项政策举措真正转化为人民的切身利益。

(三)坚持立足国情,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百年粮食发展历程启示我们,只有坚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制定制度举措,才能端牢“中国饭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国情,明确提出“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确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守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抓住“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的关键,全面增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奋进新征程,我们必须进一步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的文章,切实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四)坚持守正创新、深化改革,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纵观我们党领导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的百年光辉历程,经历了从统购统销到全面放开粮食流通市场的转变。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完善,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流通新体制和运行机制。粮食储备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中央储备粮管理和中央事权粮食政策执行情况的考核体系先后建立。随着各项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我国粮食安全制度框架逐渐建立健全,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奋进新征程,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要求,勇于推进改革,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不竭动力。

(五)坚持系统观念,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实现优化协同高效。粮食安全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必须全面系统认识国情粮情,统筹把握“多”和“少”、“质”和“量”、生产和流通、当前和长远、国内和国外、政府和市场六对关系。实践证明,只有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整体谋划、协同推进,才能实现各项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协同,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增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总体效应。奋进新征程,我们必须系统把握、统筹协调,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让“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成色更足。

三、奋力开启粮食改革发展新征程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切实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做好“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三篇文章,把中国人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一)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实行党政同责,强化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压紧压实保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增强各级党委和政府重农抓粮的思想行动自觉。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进一步夯实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运用改革的办法、法治的方式和市场化手段、创新性举措,强化“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注重解决好法律体系、政策导向、储备实力、调控能力等关键方面,着力提高粮食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健全粮食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切实增强重大风险应对能力。

(二)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扎实做好粮食保供稳市。坚持市场化政策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进一步健全粮食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完善种粮农民补贴制度,优化农业补贴结构,稳定种粮收入预期,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粮食收储能力,积极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入市收购,深化产销合作、推广订单收购、强化信息宣传,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完善产粮大县补偿政策,增加对产粮大县的转移支付,强化主销区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调动地方重农抓粮积极性。

(三)改革完善粮食储备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立政府粮食储备规模动态调整和联动机制,推动落实调节储备制度,调整优化政府储备规模、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改革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促进政府储备、政策性库存、企业商品库存和城乡居民储粮等多元发展,推动形成功能互补、协同高效的多元承储体系,增强全社会抵御粮食安全风险能力。健全储备运行机制,强化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协同运作,促进两级储备在库存品种结构、吞吐轮换机制等方面的协同互补,有效发挥中央储备粮“压舱石”和地方储备粮“第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强化储备内控管理和外部监督,确保储备数量真实、质量良好,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四)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围绕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抓好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推进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完善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构建从原粮到成品、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大粮食”“大产业”“大流通”格局。推广“湖州模式”,把创新建设绿色共享粮仓作为重要突破口向两端发力,运用绿色储粮装备、现代信息技术、精细管理手段、共享发展模式,对现行粮食仓储物流体系进行改造升级、系统集成,推动粮食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借鉴“阜南样板”,培育龙头企业,壮大粮食产业。大力实施建链、补链、强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近就地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带动地方农民持续增收、企业持久受益、消费者得到实惠。

(五)开展粮食节约行动,促进节粮减损和健康消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大力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加强全链条管控。加强农业机械研制推广,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充分发挥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作用,促进粮食提档升级。加快仓储设施升级改造,大力推广绿色低温储粮技术,推动地方做好农户科学储粮工作。引导口粮适度加工,注重副产品综合利用,鼓励发展粮食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减少损失。把粮食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深入开展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等主题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营造爱粮节粮、健康消费的新风尚。

(六)健全粮食法治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粮。加快粮食立法修规,进一步推动《粮食安全保障法》《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条例》立法相关工作,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把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切实强化粮食监管执法,更加注重创新执法方式,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用“长牙齿”的硬措施,严查涉粮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好粮食流通秩序。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显著增强执法监管的震慑力,形成知法用法、依法监管和守法诚信经营的良好局面,以良法促进善治、破解难题、保障安全。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26号恒华国际商务中心A座807室
电话:(010) 82106672
邮箱:csiachina@126.com

京ICP备19044408号-1
技术支持:巨耀网络
版权所有:中国大豆产业协会